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38篇
  免费   6140篇
  国内免费   2634篇
电工技术   865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5334篇
化学工业   2815篇
金属工艺   1632篇
机械仪表   3881篇
建筑科学   2071篇
矿业工程   1551篇
能源动力   1221篇
轻工业   2374篇
水利工程   958篇
石油天然气   1683篇
武器工业   629篇
无线电   116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829篇
冶金工业   1481篇
原子能技术   332篇
自动化技术   6081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79篇
  2022年   1088篇
  2021年   1298篇
  2020年   1516篇
  2019年   1173篇
  2018年   1157篇
  2017年   1630篇
  2016年   1847篇
  2015年   2128篇
  2014年   3023篇
  2013年   2867篇
  2012年   3951篇
  2011年   4093篇
  2010年   3161篇
  2009年   3027篇
  2008年   3020篇
  2007年   3684篇
  2006年   3180篇
  2005年   2511篇
  2004年   1973篇
  2003年   1728篇
  2002年   1435篇
  2001年   1264篇
  2000年   991篇
  1999年   777篇
  1998年   555篇
  1997年   441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NB基站和新建基站采用C-RAN接入,导致城区光缆网纤芯资源紧张,提出利用无源波分复用设备方式进行扩容纤芯,但无源波分复用设备插入损耗,造成了全程链路衰耗增大,理论分析最大传输距离,给出了无源波分复用设备和彩光模块选型,最后结合光缆网现状,提出无源波分复用设备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22.
多井评价是建立在单井精细解释对比分析基础上的预测储层及含油气性平面分布规律的技术方法,而常规测井资料无法区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因而利用多井评价结果确定岩溶发育程度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岩心标定成像测井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15口井的成像测井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发育各分带的标准成像图版,利用交会图及直方图分析各分带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电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识别岩溶发育带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茅口组岩溶带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壳残积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以及受岩溶作用较弱的基岩;②风化壳残积带在成像测井图像显示为"暗—亮—暗"条带状模式,垂直渗流岩溶带为垂直线状与暗色斑状组合模式,水平潜流岩溶带为水平线状—层状与斑状组合模式,基岩整体显示为亮色块状模式偶见线状或斑状特征;③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的顶部;④该区茅口组岩溶发育主要受裂缝发育控制,而裂缝发育又与断层关系密切。结论认为,该新方法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多井评价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风险探井的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3.
We propose a new numerical tool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 To cut down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typical of the 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 (SIMP) method, we apply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on SIMP snapshots computed on a fixed grid to construct a rough structure (predictor) which becomes the input of a SIMP procedure performed on an anisotropic adapted mesh (corrector). The benefit of the proposed design tool is to deliver smooth and sharp layouts which require a contained computational effort before moving to the 3D printing production phase.  相似文献   
24.
An active band‐notched frequency selective absorber (BNFSA) with switchable notch band i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e BNFSA is a two‐layer structure composed of a lossy layer at the top and a ground plane at the bottom, separated by an air spacer. The element of the lossy layer is a lumped‐resistor‐loaded metallic dipole with a parallel LC resonance structure, which is realized by complementary n‐shaped resonator (CnR) inserted in the center, and PIN diode is welded at two arms of CnR. The bias circuit printed on the back of the substrate of the lossy layer connects to anode and cathode of the diode by via hole and isolates by the inducto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tch bands are located at 4.50 and 6.81 GHz when the diode sets to ON and OFF, respectively.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switchable BNFSA, the prototypes are fabricated and measured,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is obtained.  相似文献   
25.
A novel single layer miniaturized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made of circular unit cell elements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e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FSS) unit cell measures 0.055λ0 × 0.055λ0, where λ0 corresponds to its free space wavelength. The proposed FSS offers band stop characteristics with bandwidth of 137.5 MHz centered at 1.39 GHz. The symmetrical structure of the unit cell elements provides polarization independency. The miniaturized unit cell elements help achieving angular independency for both TE and TM mode of polarization. The miniaturized design provides excellent angular independency with negligible frequency shift for varying incident angles. A prototype of the FSS is fabricated and its simulation results are validated using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26.
27.
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16组不同工艺参数(打印层厚、填充密度、打印温度、填充速度、外壳厚度)的FDM 3D打印聚乳酸(PLA)制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结果分析,确定了影响PLA制件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外壳厚度对制件力学性能影响最为明显,打印温度影响最小,同时分析得到了在打印层厚0.15 mm,填充密度40%,打印温度210℃,填充速度60 mm/s,外壳厚度1.6 mm条件下可获得力学性能最佳的制件。最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得到了FDM打印工艺参数与PLA制件力学性能指标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打印工艺参数的试样进行试验验证,表明该模型拟合误差小(5%以内),可靠性高,可用来对FDM 3D打印制件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磁絮凝强化技术处理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固体悬浮物(SS)和铁浓度的进水要求,采用磁絮凝强化技术对厌氧消化污泥脱水液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本文考察了混凝水力条件、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磁粉投加量及药剂投加顺序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絮凝强化技术在快搅300r/min(2min)、慢搅100r/min(15min)、静置10min时,依次投加磁粉(40mg/L)、PAC(30mg/L)、PAM(4mg/L)时处理效果最好。在此运行条件下,SS和Fe3+去除率分别为97.61%、98.24%、絮凝指数(FI值)取得最大值、zeta电位绝对值最小,絮凝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磁絮凝强化技术对SS和Fe3+去除率分别可提高3.70%和10.82%,同时絮体最大沉降速度可提高33%。磁絮凝技术处理后的出水不仅可以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单元对SS和铁浓度的要求,还可以有效提高磁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减小沉淀时间,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王海明 《轧钢》2018,35(6):84-85
针对热轧除鳞系统普遍存在的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设计了基于预测模型的变频节能方案,通过板坯位置预测、除鳞时间预测、除鳞水量预测和除鳞泵转速控制,合理利用轧制间歇时间使水泵电机变频降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可使除鳞电耗降低23.57%。  相似文献   
30.
运用正交试验法开展了具有非对称NACA翼型的垂直轴潮流能水轮机的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弯度、弯度位置、前缘半径、最大厚度位置对叶轮能量提取率的影响。使用极差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和各尖速比下由最优参数确定的翼型。结果表明:在不同尖速比下,弯度是影响水轮机性能的主导因素,对水轮机能量提取率的贡献率分别为44.7%(尖速比λ=2.25)、53.4%(尖速比λ=2.5)和59.4%(尖速比λ=2.75);次要因素为最大厚度所在位置,其余两个参数对其性能影响较小。针对最优参数确定的翼型进行验证,结果证实具有该翼型的水轮机的动力学性能要好于其他翼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